欢迎访问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思想建设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九三学社精神
发布时间:2015-02-10 15:40:13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历史,阐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九三学社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尤其近几年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关注。于是西方许多学者在探求中国发展之谜的过程中,对“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提出许多质疑。什么是“中国道路”?简单地讲,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之路,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选择成功,费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心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了我们:

    一、“路漫漫其修远”,找到一条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并且坚定不移走下去,谈何容易。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的一百零九年里,中国人民为寻求富国强兵,复兴中华民族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行了不断的抗争,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回顾历史,峥嵘岁月,催人奋进。

    1、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夷制夷”的道路行不通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久已封闭的国门,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于是萌生了以“蛮夷”为师,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为主要手段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为主,以西方技术为用)的“中体西用”为指导,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求得富国强兵的目的。一时间,开矿山、修铁路、办工厂制枪炮和兴办各种轻工企业及新式学堂,成为了最时兴的事情。以洋务运动倡导者之一张之洞在鄂18年的政绩为例,他留下的业绩至今常常为人们所称道。但是,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清王朝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求富强的道路宣告破灭。这条“中体西用”之路行不通。

    2、企图走“变法图强”之路,只能昙花一现,失败更惨

    甲午中日海战的结局,让清王朝内部少数改良派把希望寄托在变法以图强的方向上。1898年的“戊戌变法”企图以西方或日本的政治改良办法,达到挽救统治集团的危亡和国家富强的目的。结果是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草草收场。变法图强的倡导者中,谭嗣同等六君子的鲜血只证明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事实,企图在旧有制度下改良变法以图强的道路更行不通。

    3、辛亥革命的失败和“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带来了指路明灯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革命斗争。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胜利,使他的理想有了实施的希望。他主张模仿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家,以“三民主义”振兴中华,达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的。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逝,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他去世后的中国仍然是军阀混战,他的理想始终没有彻底实现。正当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寻救国救民之路的时刻,传来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炮响,随之也传来了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学习和传播这些先进理论的重担落在了一批有文化觉悟的知识分子身上,在他们的推动下,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应运而生。主张以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改造国人“愚弱”的劣根性,提出了“彻底打倒孔家店”,以进化论的观点企图将封建文化浸透的“旧人”改造为“新人”,以新兴的文化思想清算传统文化等等,“五四”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革命先河。中国近百年的社会革命运动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20世纪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征程中最值得庆幸的重大事件。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导为党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这一胜利充分证明了,近百年来,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无论是变法图强,还是三民主义振兴中华,都无法推倒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也不能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一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建国后,我们在如何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与挫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事实改变了党的指导思想。在结束十年文化浩劫后的1978年10月,迎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行动纲领,选择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绘就了“三步走”的战略宏图。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今天已将十三亿中国人民领向了全面小康社会,在庆祝建国一百周年之时,必将实现全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理直气壮地沿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昂首阔步,有力证明了这条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想”的唯一正确之路,也是党心民心所向的光明之路。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任何时候,我们如果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改善人民生活,都会是一条死路。他反复强调:“一百年不要变!”这就是我们今后坚持“中国道路”的最大自信和力量。

    二、“九三精神”引领了与共产党风雨同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今天的九三学社,源于上世纪的1945年9月3日,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一群经历“五四”运动洗礼的科学文教育界的爱国学者,聚首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又称“民主科学社”或“九三座谈会”)。在共产党和毛泽东等鼓励和推动下,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以著名爱国学者许德珩等为领导的“九三学社”。从此,同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近70年的风雨同舟之路。九三学社的建社宗旨是以继承“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广泛团结科学文教界的知识分子,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努力奋斗。“爱国、民主、科学”伴随着九三学社的成长与发展,逐渐演化为自己的灵魂与旗帜,其精神来源有着丰富的斗争经历,因为:

    1、九三学社的诞生即与当时的中国向何处去的命运紧密相连

    1945年9月3日,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让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有良知的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预示着国民党反动势力重燃内战的危险。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也摆在了九三学社的面前。在这场道路的抉择中,九三学社坚定地站到了主张和平民主建国的共产党和广大盼望和平的人民一边。在反饥饿、反内战与独裁,要民主、要和平的斗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九三学社主张的反对内战,争民主和反独裁的行动鼓舞了民众斗争的热情,受到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赞扬,更得到共产党的关怀和支持。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新中国的成立。

    2、九三学社的宗旨与执政的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

    “爱国、民主、科学”的建社宗旨,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建国前后,九三学社的主要领导积极参与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各项重大决策,从建国之初参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执政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思想路线和政治纲领,九三学社的组织发展和思想主张,始终跟随时代的发展,坚持着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以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和格物致知的态度,从事科学探索。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指引广大社员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走过了近70年的求真务实、风雨同舟的征程。在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携手前进,团结奋斗,发展为一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其间涌现了许德珩、周培源、茅以升、王淦昌、邓稼先、王选、黄昆等等一大批贡献卓著的优秀人物。在老一代的教育影响下,九三学社的爱国、民主和科学的传统得到了更大的发扬。到目前为止,九三学社成员中,先后有150多人当选了两院院士,许多社员获得过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技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成为了学习榜样。

    3、九三学社的精神与执政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高度契合与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30多年的不断改革开放实践中,面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价值观较量的新形势,针对国内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多远多样和多变的特点,在十八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明确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它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三步战略,坚持不断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道路前进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道路”在文化上的浓缩和宣示。

    九三学社秉承“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传统作为建社宗旨,这是老一代爱国知识分子中先进思想的集中表达,也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探索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富国强兵之路的正反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也是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

    正因此,经过近70年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今天的“九三精神”,其实质与执政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产生了高度的契合与统一。只有文化上的默契,才能产生共鸣思想。九三学社坚守的“爱国、民主、科学”的建社宗旨,今天仍然值得坚持和发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反映了共产党的意志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我们满怀信心,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同全国人民一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

 

    作者简介:桂裕胜,男,1947年1月生,武汉软件职业工程学院退休高级讲师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下一篇:情系大地的追梦人(襄阳徐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