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九三人物
 
 
九三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九三人物
隆中山下“女诸葛”
发布时间:2015-01-05 17:25:20 浏览次数:

隆中山下“女诸葛”

——小记九三学社社员、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汪云

      

    在古城襄阳城西20公里,有座闻名中外的隆中山。1800多年前,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就隐居在这里,发明木牛流马,后出山辅助刘备,功盖三分天下。

    如今,在隆中山下有一位现代“女诸葛”,倾心研究机械与汽车产业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并荣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30多篇,EI收录3篇,SCI收录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汪云。

    人才培养,言传身教最注重

    1986年东风汽车(第二汽车制造厂)公司在襄阳基地建成投产,汽车产业开始成为地方政府鼎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满足地方经济对汽车人才的需求,襄樊职业大学机械系开始筹备开设汽车工程专业(专科)。在这个大背景下,1989年,汪云从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系内燃机专业本科毕业,分配到襄樊职业大学任教。

    她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1997年她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2000年毕业回到襄樊学院机械系任教,当时,汽车工程专业招生刚刚启动,任务繁重,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承担常规教学管理任务,还积极参与系部的学科建设工作。

    从襄樊职业大学,到襄樊学院,再到湖北文理学院;从普通教师,到系副主任,再到机汽学院院长;无论职务如何变化,汪云一直把自己当一名普通教师来看待,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软件技术及基础》、《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专业导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她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和高效的教学手段,如学生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为带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她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教学团队,培养青年教师。

    根据汽车产业在襄阳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她带领学院在市委和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确立了以汽车工程为龙头,以机械、电子等学科为基础,努力探索以服务地方汽车产业为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地方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把教学扎根于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按照学校“21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带领各教研室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东风股份在该院设立了50万元的东风汽车奖学金,新火炬设立了50万元的“新火炬奖学金”,宇清公司设立了宇清奖学金,共建“宇清工程师班”。学院还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合作开办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联合培养教育。

    为一名大学专业课老师,汪云教授强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个教学理念来源于她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中信奉“研究的东西要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她讲授的内容都尽量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我们会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来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学生一进入单位,就可以较快地挑起大梁。”教学中汪云教授还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她常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学习的时候互相交流。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仅仅限制在课本,更该让同学了解一些先进的技术,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训练,为此,她在学院设立了3个中心:汽车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其中综合工程实践训练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她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实习。

    2010年5月举办的“博亚杯”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汪云指导学生设计的“多功能逃生避难柜”、“多功能破障机械”两个项目双双获得三等奖;2013年4月举办的2013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中,她指导学生设计的“‘S形’轨迹无碳小车”荣获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院获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国家奖5项,获省级各类竞赛奖近60项;毕业生就业率常年达到95%以上,位列全校前列,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递增,达到15%以上,其中有一半学生被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家“985”、“211”重点大学录取。

    在汪云和全院教师能力下,2009年该院车辆工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机械工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项目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项目。2012年3月引进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团队并建立“襄樊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车用新能源汽车控制装置联合实验室”,2012年9月“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分中心”落户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同期该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四方共同建立“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在读的普通本专科生近1800人,其中本科生1300多人,专科生400多人。现有各类实验室面积近3万平方米,设备资产达3000多万元。

    科学研究,瞄准行业最前沿

    2013年7月召开的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201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正式揭晓,湖北文理学院汪云教授主持的和东风襄阳旅行车合作研发的项目《东风专用小学生系列校车及底盘》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奖是继2011年她与湖北新火炬合作研发的“轿车轮毂轴承单元创新工程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湖北中航精机合作的“高安全、高精度轿车座椅调节机构”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后又获得的一项省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标志着湖北文理学院已经形成了系统化、常态化、紧密型的产学研联合机制,该奖也实现了湖北文理学院做为第一完成单位省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小学的撤并工作加速进行以及校车事故的频发,导致专业校车市场潜力巨大。汪云教授带领6位教师与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校车市场调查,同时集中双方专业骨干力量完成了东风系列专业小学生校车的研发工作。该项目总投资601.5万元,投入市场后为企业创造产值近7.2亿,新增利润8600多万元,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社会创造了6000个就业岗位,全方位解决学生安全出行问题,其优越的质量与价格优势,为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部门提供了一个良好选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推进襄阳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曾获2011年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汪云等科研人员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促进了多项新技术的产业化:创新性集成32项主被动安全系统及装置,使得该系列校车具备七大功能安全包(预警安全包、逃生安全包、运营安全包、防火安全包、乘员安全包、行驶安全包、性能安全包),全面大幅提升其安全性能并率先通过侧翻台架试验,成为国内校车第一翻。特别是轻量化优化技术在此校车上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整车减重达10%,体现了我院计算机汽车优化技术的优势。合作研发中,获得专利9项,参与制定国家校车标准2项。项目成果经业内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一名汽车机械专业的教授和科研人员,结合当地主导行业开展研究是我的重点,我习惯把目标定在行业一流水准。”谈起科研,汪云信心满怀,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到了。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与优化算法、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特性实验研究。下面请看她的几项研究成果:

    ——与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轿车轮毂轴承单元创新工程项目”获得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二等奖(排名第三)。在此项目开发中主要完成轿车轮毂自动装配生产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采用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生产线的优化设计;指导完成生产线的物流设计等三项主要内容。其优化设计的生产线性能大幅提高,设备故障低于1%,更换产品型号时,工装更换时间不超过15分钟,刚球直径测量精度达到1微米;注脂量的测量,可精确到0.02克,设备能力指数可达到1.67。

    ——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高安全、高精度轿车座椅调节机构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获得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三等奖(排名第二)。在项目研发中,主要完成多种规格滑道的自动装配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任务;并定性定量研究了滑道装配线精度与产品精度的相关性,重点分析各装配机构制造精度及定位精度、运动精度及重复精度与产品零件精度的关系,并为采购零部件质量控制提供有力依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参数化设计的手段,开展模块化的研究,减少装配线产品换型时的生产组织准备时间,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滑道的柔性化装配,对滑道的装配工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而提高了滑道柔性化装配适应性和装配线中物流的流畅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滑道装配线的控制检测系统。

    ——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插电式商用车用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驱动系统开发”子项目。主要完成IEDS驱动系统在线模拟仿真分析及台架检测试验,最终形成整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软件包,快速实现故障诊断,为后续的整车动力系统技术升级提供依据。

    ——授权专利2项:一种利用车载压缩空气的锂电池包冷却系统,一种横置发电机组的电动客车底盘。

    ——2010年,她主持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在自己投身科研的同时,汪云积极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合作,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各类培训,努力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目前,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名,其中教授4名,武汉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武汉工程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13名,副教授15名;另聘请“楚天学者”1人(北京理工大学博导),学术顾问2人(华南理工大学1人,武汉理工大学1人),荣誉教授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客座教授20多名(包括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形成了一只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该院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汽车监督检验中心(襄阳)、襄阳宇清、襄阳新火炬等几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襄阳市进出口质量监督检验局共同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与湖北蓄电池质量监督局共同筹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学院教师目前主持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1项,教育部项目1项,襄樊市科技公关计划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近五年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核心期刊近40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专利10余项。

    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助腾飞

    “作为大学,开展社会服务是其职能之一。”汪云教授说,根据该院重点学科起步晚、底子薄,平台、队伍、项目、成果都缺乏,建设压力非常大。过多次反复研究论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积极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她着重采取了借智战略,将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校企合作上,力求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校企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建科研平台。以车辆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一是汇聚襄阳市汽车行业的高级研发人员共同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如共建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科研团队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二是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共同组建科研平台。如:与湖北蓄电池质检中心合作共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与襄阳市进出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襄阳)”,与襄阳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实验室”等。与襄阳博亚机械有限公司共建“博亚设计室”。

    校企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论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优势,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论证,加大对企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近三年,与企业联合申报市、省部和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20余项。如重点参与了由襄阳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主持申报,并有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襄樊学院、江山重工联合申报的2010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项目的申报和论证。参与了由“襄阳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主持申报,华中科技大学、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襄樊学院联合申报的2011年湖北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EMT系统制动能量回馈技术研究”项目的申报和论证,该项目已入围2012年“863”项目库。

    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攻关。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发29项,经费达340万元。如与东风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就专用汽车的市场需求和新产品设计研发开展了多年的深入合作,设计出专用小学生系列校车,申报了8项专利。目前该系列校车已经通过了设计评审及试制验收,并申报公告,该产品投入市场以来,到2012年底累计实现整车销售超过1700辆,底盘销售超过10000辆,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排名第一)。目前正与该公司及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发有电混合大客车;与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轿车轮毂自动装配控制系统”项目进行合作研发,该成果获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二等奖(排第三);与中航精机合作开展“滑道自动化生产线设计”项目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李尔、江森等公司的配套认可,并形成了30万套以上的年生产能力,该成果获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三等奖(排第二)。

    与此同时,在汪云积极推动下,2012年11月,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在该院成立,建设了数控一代示范技术应用中心和培训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人才、科技成果和国家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以及湖北文理学院的人才、技术和研发条件等资源,将打造襄阳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和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平台、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目前,已与襄阳、宜昌、荆州、十堰等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和零部件等数十家企业开展了合作,签订了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协议。为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产品升级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成为襄阳地区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的新兴力量。

    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也于2012年12月正式批复建设,集结了湖北省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优势资源,汇聚了襄阳“政、产、学、研、用”等力量,打造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组建了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与测试技术、汽车零部件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等科研团队,现正建设新能源与节能汽车工程、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数字化设计及仿真等实验室平台。成为服务襄阳市汽车零部件制造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生产效率提升以及能源、资源等消耗的降低的重要平台。

      ( 九三学社襄阳市委 崔瑞波  供稿)


上一篇:九三学社黄石市委会主委李丽
下一篇:万张草图打开医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