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九三人物
 
 
九三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九三人物
万张草图打开医患心结
发布时间:2015-01-05 17:25:15 浏览次数:

万张草图打开医患心结

---访九三社员、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医生李雁

 

    近日来,在包括央视、人民网在内的各大媒体上,“手术速写师”、“画图医生”等字眼悄然走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头衔都属于一个人,他,就是李雁医生,一名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肿瘤二科工作了25年的外科医生,一名普通的九三学社社员。

    李雁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专业,在他从医的这25年里,每次接诊病人时,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解病情或手术过程,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边讲一边画草图,犹如一名“速写师”。平均每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李雁医生至少需要给他们画三到四副草图来让他们形象直观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发展、治疗状况,粗略推算,25年来他画的这种草图累计超过1万张。这些草图虽然既不具有精致美观的艺术价值,对一个医生来说,也没有高端的技术难度和科研作用,但是却让千千万万的患者打消了疑虑,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在医患之间搭起了最坚固的桥梁。

    万张草图架起医患沟通桥梁

    李雁医生说,画这样的草图是每一个医科学生的基本功,他只是坚持了这样一种工作习惯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赞颂的地方。然而,这位画图医生却得到了他的病患们最为诚挚的拥护、信任、尊敬和感激。

    在医患关系高度紧张的今时今日,温岭杀医事件才刚刚淡去,各种医患纠纷还在各地纷纷上演,广受病人拥护的李雁医生却向我们彰显了无与伦比的正能量。

    难道几幅草草而就的图画真的就能征服所有这些对未来充满恐惧、焦虑、迷茫的病人吗?

    怀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二科,李雁医生工作的地方,对他进行深入采访。

    李雁医生看起来很壮实,脸色红润,下巴圆圆的,眼睛笑起来弯弯的,一幅憨厚的样子,一点没有我们印象中医生那种高深莫测,眼睛好像探照灯一样洞察世事的感觉。他祖籍山东新泰市,讲起话来带着一点方音,显得朴实诚恳。

    当时,李雁医生正在接诊的一位病人是名飞机修理师,李雁医生已经给他做完了手术,处于住院疗养期,现在是过来咨询自己的康复状况的。说起来,在找到李雁医生做手术之前,他也辗转过多地,跑了好几个大医院。

    “像你这样有经济条件的,又跑了好些地方大医院的,怎么想着到这里来找李医生开刀的?”我们问他。

    “因为李医生好啊!我这个病先前好几个医院看了,都说是肝的问题,讲的都还蛮高深的,医学名词一大堆,可是就是和我自己的身体感觉对不上,对他们搞的治疗手术方案就不放心,总觉得不对。李医生说的就没那么复杂,还给我画了图,我一看,再对照自己的身体感觉,觉得就是那么一回事,一下子就对自己身体状况清楚多了,就决定找他了。你看,我现在手术做了,感觉很好,心理轻松多了,感谢李医生啊!”这位刚刚手术完,却显得很有精神的病人这样答复我们。

    交谈中,李医生为这位病人画了一幅草图,包括图、文字标示在内,李医生只用了短短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讲解了一下他的术后康复情况,只花了几分钟,并不费事。李医生很大方的把他的记事本借给我们翻看,上面有很多撕扯的痕迹,他说,他大部分这样的图都送给了病人,病人们回去的时候可以拿着图对照,好好考虑治疗方案,除非需要存档的图才会刻意保留,所以,对自己到底画了多少幅草图,李医生也说不上来,只能从接诊病人的数量上来估量。

    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李雁医生苦笑着说:“真的不记得了,都是随手而就的草图而已,一个病人至上也要花上三四张以上,你问这个还不如问我看了多少个病人,别的不说,25年里我看过的每个病人的名字我都还是叫的上的。”

    努力钻研只为提供最佳方案

    在李雁医生的办公室,除了给患者画的万余张草图外,他还自己绘制了十几本病情分析图,记录了他接诊的一些典型病例,犹如一份厚重的“病例档案”。

    每次重大手术李雁都会习惯画图准备方案,记录下手术前的思路、手术中的发现和手术后的处理。他说,“给患者画图,是为了讲解病情让患者更清楚,我自己绘图并保存这些图,是为了记录典型病例、为较大的手术做准备及术后总结,帮助分析病情,提出对策。”

    李雁医生画得最多的是腹膜癌病情分析图,他重点攻关腹膜癌这个临床重点难题,至今已有12年。李雁及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发现采取综合性热灌注化疗,能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60%以上,该团队目前已对130位腹膜转移癌患者实施了热灌注化疗。2011年,李雁医生这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的专业期刊《外科肿瘤学年鉴》上。

    李雁医生在临床上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特别是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转移癌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他的科研成果2004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他摘取全球肿瘤学界最高奖项——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发展与教育奖,成为湖北省首位获此殊荣者。    

    心系患者彰显医者大爱仁心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本想请李雁医生再找一个病人现场演示一下他是如何画图解说的,李医生颇有些为难,因为已经接近中午,过了接诊病人的时间,而且就算有病人也不一定愿意接受采访。当我们准备进入住院病房采访时,李医生很坚定的先拦在了前面,他说,这个必须首先征得病人的同意,病人也是有尊严的,或许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病态被人看见。

    李雁医生在解答病人疑问时,总是非常耐心细致地边画图边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医学专业术语,从不敷衍病人,让不懂医学的病人也对病情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安心接受治疗。今年4月,34岁的何杰带着岳母到中南医院肿瘤科复查病情,岳母彭女士62岁,患有胃癌,1月李雁医生为她做了胃部肿瘤切除手术。何杰回忆道:“李医生边画图边讲解,态度和蔼,他给我们画胃体、幽门、胃大弯、胃小弯……肿瘤出现在哪里等等,让我清楚了解岳母的病情”。正是李雁教授配合讲解病情图的两张草图,使得何杰的岳母坦然面对,积极配合治疗。

    58岁的涂阳杰是洪湖市汊湖镇汊头村五组农民,患有胃恶性淋巴瘤,2005年9月28日李雁教授给他做了手术。当时涂阳杰没有加入农村合作医疗,李雁医生就想办法为其节省治疗费用。涂阳杰说:“他为了给我省钱,让我周一早上来医院治疗,周五回家,我每次来,他都给我提前准备好床位和药物,我住院半年,感到李医生对我就像家人一样,我这样又没钱又没权的病人,有时心情还很急躁,他从未厌烦过。听说有人做手术要送红包,但我从来没想过送红包给李医生,想送点土特产,他都一概拒绝。他是个教授,却非常平易近人。”像这样的贫困病人还有很多,李雁医生都能尽力给予关怀。

    82岁的患者刘女士,1988年被查出盆腔癌,李雁医生建议做一种介入治疗。为了消除刘女士的担心,李医生用简易的的示意图说明介入治疗怎样做,医生如何控制风险等,安抚了病人的心情。后来,刘女士在81岁高龄接受这种手术,术后病情大为改善。出院后还刘女士的家人还经常接到李医生的短信,询问康复情况,反复交代应注意的事项。刘女士的家人说,“李医生心里记得病人,让我们很感动。”

    在医患关系如此冲突恶化的现在,李雁这样的医生犹如照进阴霾的一米阳光。他的草图化解了病人的疑虑,他的专业打破了病人的恐惧,他的尊重坚定了病人的信念,他的关怀换来了病人的亲近,这样的他,使得患者放心托付性命。

    李医生说,因为他在肿瘤科工作,很多他的病人都是癌症患者,而这个世界上,仅仅有20%的癌症能治疗康复,他的大部分的患者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来到他这里的病人,大多数怀着疑虑、恐惧的心理,他们不仅仅需要治疗方案,还特别需要医生给他们正确的引导,给他们希望和正面疾病的力量。

    打开死结值得患者放心托付

    由于肿瘤学科的复杂性,专业性非常强,医生和病人直接信息非常不对称,病人对病情和医生有所怀疑是非常常见的。大部分的医生给病人看病通常是三部曲,问症,开一堆检查单子,然后出治疗方案,往往每个步骤只有几分钟,这几分钟里又包含了一大堆专业名词,患者就更容易产生疑虑、焦躁和恐惧了。医生,尤其是专家医生,他们每天需要面对的病人可能远不止一个人,很多外科医生还有繁重手术任务,在和病人沟通的过程中就缺乏耐心和爱心,这样很多问题的隐患就被埋下了,成为一系列医患纠纷的根源。效率和质量并重的沟通在医患之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雁教授说:“沟通就是治病。一般来说,医患双方沟通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好。医生要有两颗心,一颗是爱心,另一颗是耐心,充分的沟通是医患互信的基础,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医生多花点时间与患者沟通,值得。”

    李医生说他所做的,只是坚持一种工作习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患者更好的理解自己的疾病,正确的去面对,减少疑虑和恐惧。画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刚开始从医的时候,李医生觉得自己有口音,有的病人讲方言也很难听懂,就通过画图来沟通,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就坚持下来了。

    看到李雁医生和他的病患相处的画面,满满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执着追求。看到了他们之间互相依赖、共同战斗的情形,反而让人觉得那些草图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想想现在的医患关系,在温岭杀医事件淡去不远的今天,我们看到医生为了防范医闹的攻击而戴着头盔上下班时,当我们听到身边许多年轻的医生疲惫无力,苦恼着想要换工作时,我们常常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人总会生病,总会成为患者,都无法避免会与医生和医院打交道,我们终将有一天会躺在病床上将自己托付给医生。我们担心的是,我们将要面对一群因被攻击而充满愤怒感的医生,一群因常被妖魔化而对患者充满防范的医生,一群在习惯性的被误解中而没有了职业尊荣感的医生。很难想像,当这群担负着救死扶伤的人,戴着头盔,带着对立、猜疑、自保、防范、愤慨、焦虑和敌意给我们看病时,结果会是怎样?

    一个社会也许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对医生的信任。一直觉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对有些人,我们是必须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们的,而不能将那种自以为正义的“怀疑一切”的思维陋习滥用到这些关系上。患者对于医生,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当我们以患者的身份走进医院的时候,只能选择信任他们。在信息不对称、专业不对称下,除了信任医生,别无选择,因为你是患者,是需要医生救助的人;因为你对专业和病情一无所知,只能把自己的生命、身体和安危托付给医生。这是一种被动的信任和托付,因为你别无选择。

    然而,李雁医生用他春风化雨的方式,在每一个细节上将这样的被动化为一种主动。对着这样一位医生,你无法怀疑他会乱收费,他会粗心断错症,或者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坑你。他是如此的细心、耐心、富有爱心,你会相信他、依赖他、仰望他,他的身影时刻在向你说明医生是个神圣而尊严的职业。他是众多医生中的杰出代表,身上闪耀着无私奉献、大爱仁心的光芒。我们想,他绝对有资格被称为,中国好医生,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倡导,去学习,去发扬。

    (蔡文怡 王博)


上一篇:隆中山下“女诸葛”
下一篇:扎根基层的青年才俊